第2211章 癸字卷 新风潮,《西北时报》(2 / 2)

数风流人物 瑞根 2384 字 28天前

西安城就是一个以军事和行政为核心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均围绕这两者来运转,当然也有部分周边士绅、富商群体居於其中,但这个比例很小。

冯紫英不认为自己来了就能轻易改变这个地方的结构,但是作为陕西的核心,又是关中平原的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产业,同时大力兴建沿渭河一线的道路,使得西安成为名副其实陕西核心,并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一个交通枢纽节点,再现昔日盛唐荣光,还是可以努力一番的。

要重塑西安的地位,舆论就必须要先行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陕西首开先河的《西北时报》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从京中来了三个《每日新闻》的骨干,有吴耀青先行率领指导,开始对西安这边的整个状况进行调查摸排,以便於确定《西北时报》的内容针对性和印发数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现在也进入了结果期了。

“五百份,不算多,也不算少了,西安城的承载量恐怕也就只有这么大吧?”冯紫英问道。

“不仅仅是西安城,按照我们的设想,西安府是四百份,城内估计就是三百份左右,毕竟能识字就那么多人,另外一百份主要是西安府各州县,大概一个州县三五份,还有一百份则是延安、凤翔、庆阳、平凉四府,当然这些地方都不可能每天送,大概就是十天半个月积在一块儿用邮驿送过去,或者有合适的驿传带过去。”

基本上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省里三司、府衙、长安和咸宁两县县衙,再加上府学以及居於城中的士绅们,少量商人们,也包括卫军,大略就是这些人,估计三百份都还有剩。

要养成的是一个习惯问题,三个月不够,就送半年,就要培养成这些人掌握信息对《西北时报》的依赖性,培养《西北时报》在他们心目中的信息权威性,使之认定《西北时报》刊载的消息就是金科玉律,笃信不疑。

“唔,的确该如此,陕北三府和凤翔府不能忽视,一百份够么?”冯紫英问道。

“就目前来说,暂时还只能如此,重点还是西安。”吴耀青笑着道:“虽说前期不计收益和成本,但是也还是做到有的放矢,陕北三府比起西安来差距更大,能培养衙门里的官吏们习惯阅读《西北时报》就算是不错了,当然到后期会陆续增加,像巩昌府、临洮府乃至三边四镇军中也会考虑在半年后开始陆续采取这种先送后订的模式。”

吴耀青顿了顿,“实际上报纸要想达到投入产出利益平衡,还是得在京师、金陵、扬州、苏州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像西安也好,大同也好,要实现支出收入平衡很难,当然我也知道大人的目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社会政治利益,这无可估算,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入这一块。”

“耀青,你明白就好,报纸其实是随着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它是针对商品信息流通需要而日益发展起来的,纯粹的农业社会,或者行政军事功能,并不特别需要报纸,邸报就够了。”

冯紫英已经能够和汪文言、吴耀青这些身畔人用一些现代词汇语句来进行沟通了。

虽然他们最开始也很疑惑这些近乎於生造出来的词语句子的意义,但是随着冯紫英的解释和经常运用,他们也逐渐适应,并且还觉得冯紫英的这些话语十分贴切合用,渐渐的他们也在不断地使用。

这种情形不仅仅在汪文言、吴耀青身上,包括郑崇俭和原来的傅试这些人,甚至齐永泰和乔应甲他们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工商业城市对商品价格十分敏感,也连带着这种消息变得十分有价值,如果能够兼顾商品信息和政治军事这一类的消息,那么一张报纸的意义就可以体现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现在京师办报,而后如金陵、扬州这些地方就能纷纷效仿的缘故。”

对於自己身边人,冯紫英从来都不缺耐心,像汪文言、吴耀青和曹煜等人因为忠心无虞,所以他更是不吝苦心培养和教导,甚至比郑崇俭他们更花心思。

但因为他们身份所限,和郑崇俭他们未来的职责上又会有不同。

包括如傅试、贾环、贾芸、左良玉、贺虎臣这些人,他们未来都会是自己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爹有老爹的人脉网,自己也一样有属於自己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