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1 / 2)

皇后起居注 华飞白 4485 字 2个月前

王华实在是推却不过,只得让他们去了。派仆人回家禀告的时候,他特意叮嘱道:“让伯安(王守仁字)准备待客!来的是李西涯和谢木斋,他可不许怠慢了长辈!”有一个不省心的儿子,当父亲的难免觉得人生艰难……

************

这一日,王守仁被李东阳哄着写了一篇“状元赋”,一气呵成的才气令在场的两位状元一位探花都夸赞不已;而朱祐樘兴致勃勃地拎着大胖儿子墨汁淋漓的涂鸦回坤宁宫给张清皎献宝,张清皎打量着儿子小花猫似的脸,笑得不能自已。

朱祐樘提了一句他这几日想见一见李东阳与王华之子,张清皎也并未放在心上,只笑道:“到时候,牵着大哥儿一同去罢。这两位都是才子,他在宫里可不常见到这样的年轻人,瞧一瞧也是好的。”

“唔,倒也是。虽说这两个年轻人与祐杬他们年纪相近,但气度性情完全不同。大哥儿的确该见一见他们。”朱祐樘点了点头,又关心起了自家皇后的身体,“今儿如何?姐儿乖么?没有闹你罢?”

“放心,也就是用膳的时候略觉得有些不舒服罢了,其余时候都很安生。”张清皎道。今日一早起来,她便有些孕吐反应。虽然不严重,可到底不太舒服,用膳的时候对某些气味亦是格外敏感。因着症状不明显,她便并未让尚食与司膳女官改易药膳,也没有大动干戈唤来谈允贤给她开补养方子。

“姐儿果然懂得心疼娘。”朱祐樘道,又问,“今儿下午,岳父他们不是入宫来探望你么?如何?怎么不留他们多待些时候?我原本还想着,可让他们留下来赐宴,陪着咱们一起用完晚膳再走。”

“他们不过是听得好消息觉得高兴,所以特地准备了礼物来瞧瞧我罢了。前几天会亲日,该说便已经说了,这回自然不需停留太久。虽说知道喜讯的时日尚短,但他们准备的礼物确实很用心。”张清皎瞥了瞥旁边,云安便很知机地捧上了一个檀木盒子。

朱祐樘打开来一瞧,便见里头装着一排护身符,底下还有一册册亲手抄就的佛经。便听自家皇后笑道:“爹爹和姑母知道我素来最信的便是崇福寺主持大师,特意前去崇福寺求了护身符。从姊妹们亲手抄了佛经,在崇福寺中供了些时日。”

“果然是有心了。”朱祐樘挑了几张护身符,让宫人太监分别贴在坤宁宫里里外外,又格外拿出一张亲自塞进自家皇后惯用的香囊中,“他们如此用心,这些护身符便该早些用起来才是。”自从去了崇福寺一趟后,回来没有多久就应谶盼来了大胖儿子,皇帝陛下对于崇福寺主持大师亦很是尊崇。即使龙虎山派来的两位天师也同样并非庸碌之辈,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崇福寺主持大师的笃信。

“虽说这是给我求的,但你和大哥儿身边也该都带上一个才是。”张清皎将剩下的护身符都拿了出来,“不然,只有我自个儿护得万全,我心里会替你们担忧,反倒是容易情绪起伏波动,也容受人蒙骗。”

这边厢,帝后正其乐融融地分着护身符;另一厢,刚回到府中的何氏便以替娘娘庆贺为名,准备了一场家宴。前往举办家宴的正院时,张延龄忽然扯了扯张鹤龄的袖角:“哥,有件事我怎么都不明白……”

“甚么事?”张鹤龄眉尾轻抬。

“为何方才在坤宁宫时,仿佛自姐姐到底下的太监宫女,都觉得这一回姐姐怀的是外甥女?那些人言必称小公主,姐姐也似是默认了,还说我特意挑的那些顽具恐怕之后便有些用不上了!”张延龄皱着眉道,“寻常人家不是都想生儿子么?皇家不是更想开枝散叶,多来些皇子么?”

张鹤龄瞥了他一眼:“此事恐怕与你有关。”

“我?”张延龄指了指自己,颇为不解。

“是啊。”张鹤龄勾起唇角,揉了揉他的脑袋,“姐姐当年说过,既然有了我这个弟弟,她便还想再要一个妹妹。谁知,后来却偏偏生下了你,姐姐可是颇有些失望的。如今她已经有了儿子,自然更想要个女儿,以弥补当年的遗憾。”

张延龄目瞪口呆:这也能扯着他?!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陛下:(*^▽^*),我家儿子最好啦!

李东阳:╮(╯▽╰)╭,我家儿子最棒,不接受反驳。

谢迁:╮(╯▽╰)╭,我那都是一群不听话的孽障

王华:_(:3∠)_(找不到能夸的点,在线等,挺急的)

第337章 召见才子

数日后, 朱祐樘口谕, 命李东阳长子李兆先与王华长子王守仁入宫觐见。李兆先是年少成名的少年才子, 尽管这回因病倒在秋闱考场上而无缘中举,却依旧才名赫赫;王守仁虽并未传出甚么名声,这回也折戟春闱,可二十岁便中了举, 亦绝非才华庸常之辈。

因着皇帝陛下早已提过召见之事,两位老父亲私下已经不知叮嘱了儿子多少句。李兆先听得极为认真, 记下了许多面圣时需要注意的礼节。不过, 踏上禁城的土地后, 他依旧觉得有些紧张。王守仁已经习惯于时不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也不知他记下了多少, 进入皇宫后依旧是一付神游的模样。

在前头给两人领路的小太监细细说了御前礼仪,见他们都表示明白后,才弓着腰将他们带到了乾清宫前。他入内禀报的时候, 李兆先已经咬着唇,脸色微微有些发白了。为了缓解突如其来的紧张,他侧眼打量着王守仁,低声问:“伯安兄在想甚么?”

王守仁的目光掠过不远处侍立的锦衣卫,有些漫不经心地答道:“在想禁城中的守备。”他素来对兵书感兴趣,一入宫便情不自禁地估量着禁军巡逻的路线, 四角城楼能瞭望的范围以及锦衣卫守备的范围等等。若是有人知道他脑内正在上演着“禁城攻防战”,恐怕会吓得魂不附体,以为这一位要犯上作乱呢。

李兆先怔了怔, 他是才子,醉心诗文,自是不曾想过,眼前这位正规规矩矩走着科举之路的仁兄竟然大不寻常。他环视四周,目光落在锦衣卫身上时,便情不自禁地收了回来:“原来伯安兄对兵事感兴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王守仁道,“在我看来,诗词文章皆是小道,唯戎才是国富民安的大道。”他本想将如今的边疆局势与李兆先细细说来,可见他眸中皆是茫然,又有些怅然,便没有再提。“不过,每人的想法都不同。于我父亲而言,国泰民安的大忌便是用兵。”

李兆先点了点头,刚想说其实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就见方才那位小太监向着他们俩点了点头,口中唱道:“举人王守仁,秀才李兆先,奉命觐见!”

两位年轻人垂首走进了乾清宫,在小太监的指引下行了跪拜礼,便听不远处传来了温和的声音:“不必多礼,都起来罢。何鼎,给他们俩看座。”皇帝陛下的声音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年轻,也更加温煦。

两人分别坐下后,又听皇帝陛下道:“常听西涯先生与实庵先生提起你们,因此朕着实有些好奇,才想着将你们唤进宫来见一见。仔细论起来,朕应当算是两位先生的学生,亦是你们的师兄,你们也不必太过拘谨。”

尽管皇帝陛下都这样说了,但王守仁和李兆先如何会真将他当成自家的师兄?两人都低着头,回着“谢陛下厚爱,不敢逾矩”之类的话。这时候,一个胖乎乎的小家伙从旁边的东暖阁里探出了小脑袋,好奇地望着两位年轻的“叔父”。

朱厚照在乾清宫里见惯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老头儿,尚是头一回瞧见陌生而又俊秀的年轻人。他蹬蹬蹬地奔到了他们跟前,围着两人转了一圈,回头对自家爹道:“没有!”他的小肥爪子指着的正是王守仁与李兆先的衣衫,似是对于他们俩都不穿带补子的衣裳颇有些失望。

“不是所有人都会穿花衣裳。”朱祐樘勾起唇角。大胖儿子将带着补子的官员常服命名为花花衣服——在他看来,这种绝大部分都素净,唯有中间的补子花样繁多的,可不是花花衣裳么。不过,他似乎已经选择性地忘记了,自家爹娘常服上的花纹只会多不会少,更加繁复美丽。

朱厚照仿佛接受了自家爹的解释,又歪着脑袋打量着两人,再次抬起小肥爪子指着他们的脸:“没有!”

“不是所有人都有胡须,年纪长的人才蓄须。”朱祐樘心有灵犀地理解了他的意思,再度解释道。朱厚照撅着小嘴想了想,懵懵懂懂的像是想通了。不过,他对这两张生面孔的兴趣依然不减,索性便立定在他们跟前了。

王守仁与李兆先早便想着起身给太子殿下行礼了,但在何鼎的暗示下,他们并未贸然打搅这位小殿下的兴致。如今总算有了时机,两人便恭恭敬敬地行礼,也都飞快地瞥了瞥眼前的小家伙:生得白胖俊俏,倒是颇为可爱。

见大胖儿子似是觉得这两位颇有眼缘,朱祐樘笑道:“想来,大哥儿应该与你们有缘。若是有机会,说不得你们也能成为他的先生。就如同西涯先生与实庵先生于我一般,教导他如何理解圣人之言,如何修习经典。”

说罢,他便问起了两人平日里都做些甚么,有甚么喜好等等。听王守仁提起,他平时在读书之余颇好兵书骑射,他很是赞赏:“大哥儿也喜欢这些。想不到,你竟是文武双全的奇才,这才是堪称国朝脊梁的好男儿!”

王守仁从未听过如此直接的赞赏之语,一时有些怔住了。他喜好兵书,一向被父亲王华视为不务正业。无论是立志驱逐北虏,还是格物问道做圣人,他得来的始终是否定,认为他太过异想天开、太过出格。虽说他屡经打击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但此时听得难能可贵的鼓励之言,难免感触良多。

听李兆先提起,他平日沉迷诗词作文后,朱祐樘也很欣赏他的才气。不过,他依旧叮嘱道:“听闻你身子骨有些弱,西涯先生一向很是担忧。朕也曾体弱多病,时常饮药,不过如今却已是调养得大好了。你须得记住,一味喝药调理并不可取,还是应该多动一动,时常走一走,舒展舒展身子才好。”

李兆先愣了愣,点头应是。虽说他并不好动,可皇帝陛下都已经这样说了,那便是圣旨,他能不听从么?

说了些家常之语后,朱祐樘又让他们释义了些圣人之言,对两人从不同角度的解读都觉得很满意。在他看来,这两个年轻人都很出众,可竟是意外的“子不类父”,与他们的父亲并不相像——

李兆先有才华,擅长诗词文章,这一点算是像父亲。可他却并没有李东阳那般的从容隐忍、谋算出众。这与年纪无关,而是性情所致。王守仁则志存高远,言语间颇有几分理学之风,日后绝不会是寻常的文官,亦不可能像他的父亲王华那般循规蹈矩。出身状元之家却对保家卫国兴趣浓厚,与出身军户之家却成为了文坛魁首的李东阳相映成趣。

当然,身为皇帝,朱祐樘不知见过多少才华出众、风采惊人的臣子。因此,他虽然欣赏这两个年轻人,却也并未到求贤若渴、希望他们能尽快通过春闱进入官场的程度。在他看来,科举亦是一种历练。若是王守仁与李兆先无法通过这场历练,那便说明他们多少有些不足,依然需要继续精进。

此次召见持续了半个时辰,王守仁与李兆先离开之前,朱祐樘赐了两人笔墨纸砚。二人随着小太监离开乾清宫,朱厚照跟在他们身后,好奇地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王守仁回首望了一眼趴在乾清宫门槛上的小太子,若有所思起来。

“伯安兄?”李兆先低声提醒他注意礼仪。